杨主编的书稿很多,接到稿子时,他总是自己先判断选题价值,如果从内容到行文都差强人意,这个稿子基本就被“枪毙”了。如果内容还行,只是行文体例有问题,就可以修改。
基本上,杨主编对于每份书稿的序、前言、内容提要、目录、体例等,都要亲自修改,对标题更是费尽心思。经过修改的书稿,往往焕然一新。《谢锡亮灸法》这类书名均是杨主编修改而来,作者也非常满意。有不少书的序和前言,都是杨主编为作者草拟好,再让作者进行润色,这样一来,一则可以提高效率,二则有助于作者的文前辅文更符合出版规范。
杨主编处理过的书稿,通常都能超出作者的预期,作者每当拿到样书时都会发出“太好了”的赞叹。我想,作者的称赞才是一个编辑真正的价值所在。试问,如果书稿出版以后,连作者都不满意,又怎么能让读者满意呢?
杨主编45岁进入军医社,虽然是半路出家,但编书、看稿片刻都没有停歇。在名医世纪,杨主编有一间办公室,除了放一些工具书和样书外,两张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新稿子、校样、清样等。名医世纪的编辑人数不多,很多稿子都是杨主编自己编校的。名医世纪沿袭军医社的制度实行策编分离,策划编辑编稿没有收入,但这些他从未在意过。
杨主编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节省编辑费用;二是提高效率,掌握流程。他同时也强调,如果编辑自己不看稿、不改稿,就很难保证最终的编校质量。每年杨主编责编的书稿有数百万字,能为社里节省一两万元的编辑费用。
杨主编取得的成绩,和勤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如今他已经71岁高龄,动过腰部手术,在军医社时,他就自我要求:工作日比正常下班时间晚走1个小时,双休日也正常上班,比平时晚到1个小时。和他相处这一年多来,我对于编辑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一名策划编辑,特别是做市场书的编辑,不能过分依赖文字编辑文字编辑能做的工作毕竟有限,如果策划编辑不认真处理书稿,不提出好的方法和措施,提高图书的附加值,怎能做出好书?